立遗嘱不只是年轻人的事

 2023 年5月一个平静的午后,中华遗嘱库广东第一登记中心杨娟接到一个电话。“我想立遗嘱”,电话那头的语气温和而坚定,来自94岁的谭先生。

  据杨娟介绍,谭先生和妻子年轻时在广州工作,退休后移居香港。2019年末,谭先生曾和太太来广州咨询办理遗嘱, 后因疫情一直延期未成功办理。因太太生病离世,三年后谭先生为完成太太的遗愿,再次来到广州办理嘱对财产进行分配,并顺利拿到一张身份证大小的遗嘱证。

  中华遗嘱库发布的《中华遗嘱库白皮书(2023年度)》(下称《白皮书》)显示,订立遗嘱的人数每年在持续增长,2013 年订立遗嘱人数仅为6804人,从2016年起至2023年,每年订立遗嘱人数平均在4万人左右,2023年达到最高峰,订立遗嘱的人数突破6万,从数据上看, 每年订立遗嘱的人数逐步在增长,并且呈现年轻化特征。

  陈凯表示,年轻化只是表象,背后其实反映出了社会结构的变化。

  首先,财产类型的日益多样化。其中,不动产仍占据主导地位,但资产配置呈现出新的特征,新型金融资产(证券基金、保险产品)、经营类资产(公司股权、知识产权)及数字资产(虚拟财产)的遗嘱需求显著增长。以虚拟财产为例,2017 至 2023 年,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增长近 8 倍,微信、支付宝、游戏账号等均被纳入分配范畴。2023年,一个网红博主通过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,将百万粉丝账号指定给了好友继承。

  其次,随着财富积累和人口流动的增加,财产分布往往跨越多个地域,而不同地区的法规和继承手续可能存在差异,跨地域、跨区域的财产处理难度就会加大。提前订立遗嘱,明确财产分配方式,极大地避免因地域差异引发的继承难题,确保财产顺利传承。

  《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97.5%的“80后”遗嘱涉及房产,52.9%涉及银行存款,14.3%涉及证券基金,13.4%涉及公司股权。银行存款是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的主要财产,81.8%的“90后”立遗嘱人和94.4%的“00后”立遗嘱人将存款写入遗嘱;房产是“90后”遗嘱中仅次于银行存款的财产类型,占比73.4%,而仅有3.7%的“00后”立遗嘱人将房产写入遗嘱。

  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,法律对数据、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因此,虚拟财产只要是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都可作为遗产。《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分别有21.5%的“90后”立遗嘱人和19.7%的“00后”立遗嘱人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,高于“80后”立遗嘱人12.7%的比例。

  陈凯还表示,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越来越多样化,增加了婚姻中的不确定性,也导致老年人担忧自己的财产传承问题,许多人开始订立遗嘱来保护家庭财产安全。而对于那些家庭结构复杂的群体,遗嘱更是避免继承纠纷的关键。

  《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从2017年到2023年,订立遗嘱的未婚、不婚人数从101人逐渐增至708人;从性别比例看,女性占比近七成(69.86%)。“照顾父母”是未婚、不婚人群订立遗嘱的主要目的,“防止财产下落不明”和“简化手续”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,还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订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公益机构。

  2023年,35岁的刘女士来到中华遗嘱库订立了自己的遗嘱。刘女士名下有一套房产,由于其未婚,故订立遗嘱,将财产留给自己的母亲。后续如果发生父母都未能继承的情况,则将部分财产捐给自己家乡的野生动物园。刘女士表示,因为本身很喜欢动物,并且觉得家乡的动物园在做高原动物救助很有意义,所以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
  张慧敏强调,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,提早立遗嘱或遗赠对老年人财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。从法律层面看,遗嘱或遗赠是明确财产分配意愿的核心工具,能有效规避法定继承可能引发的纠纷,确保财富精准流向遗嘱人指定的继承人。通过提前规划,老年人可主动打破传统观念束缚,将房产、股权、金融资产等财产类型清晰界定,避免因继承人信息缺失或权属不清导致继承受阻。

  更深层次而言,遗嘱是生命教育的延伸,它促使老年人系统梳理财产状况,审视家族责任,并通过预先指定遗产管理人、存证关键材料等专业流程,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构建风险防控网。遗嘱“打通了财产传承最后一公里”,让财富传承从“身后事”转化为贯穿生命全程的理性规划。